找到相关内容5231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禅学悟道与生命实存——蔡日新先生访谈录

    ,虽然在某些方面否认了禅法的合理内涵,但禅法毕竟是圆融无碍的,它应当是不舍世间法而修出世间法的,因而禅者虽然不采用逻辑的、历史的思维模式来观照万物,但毕竟也不会舍弃对禅宗历史的审视,乃至于彻底排斥它,...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383771420.html
  • 学理思考与人生境界——蔡日新先生访谈录(续)

    昧失佛教根本法义的前提下进一步使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从而再创佛教的辉煌。事实上,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的禅学,就是调融这一关系(圆融世出世法)的最佳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佛教徒愈益无法...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383971421.html
  • Chih-is System of Sign Interpretation

    harmonization philosophy (Yüan-jung Che-hsüeh 圆融哲学)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its nature of reconciliation...

    沈海燕

    |english|buddha|buddhism|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81272757.html
  • 阿赖耶识与真如及唯识古学今学辨析

    先生1963年撰《相见同种别种辨》(载于他著的《绝对与圆融》一书),即平息了这场绵延至近代的争论,也就是说,相见二分既有同种,亦有别种;新译已认识到相见别种,显然是较旧译限于相见同种的认识更胜一筹的。 ...

    袁经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473511.html
  • 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相,是声闻乘的四谛教;至于不共大乘佛法,圆说三性无不周全圆融,但施设言教,应当遍于三性。一、依照遍计所执身自性,有针对性的施设言教,惟破不立,以扫荡一切遍计执尽,证圆成实而了悟依他起。《十二门论》、《...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473545.html
  • 天台别教与唯识古学——智者大师的唯识观(之一)

    二意:一是不共二乘,别教菩萨,这与通教之“同”相异;二是历别有异,理隔不融,修要渐次,这就是别教的次第、隔别与圆教的一心、圆融的不同。它的第一层含义,继承了《大乘唯识论》等的用法,以“不共”明其教法的...

    刘朝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5273558.html
  • 学诚法师:社会福祉与佛教慈善

    社会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要圆融宗教。这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服务,鼓励...

    学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5773564.html
  • 《肇论》解“空”之特质

    圆融真俗的气概将中道思想应用于行文与论理实践之中,对于龙树中观学所贯用的“四句”论法加以发展,以积极的表诠方法来阐幽发微、辩明佛理,借助于对概念的辨析,来显发般若思想的艰深义理,通过当时普遍流行的般若六...

    觉醒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91473654.html
  • 禅宗哲学的境界论

     “水在月”时的“月在水”,较之“月在水”时的“水在月”,能所双亡,圆融互摄,是高华圆美的禅悟境界。   金刚般若的特点是随说随扫,“水月相忘”虽然形象美丽,晶莹玲珑,仍是权且设立的名目而已,因此...气象。   三、“珠光交映”   华严禅思的根本特征是圆融,它集中体现于“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禅悟思维中。表达圆融妙喻的是《华严经》中奇妙的帝释天之网。它取材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91673660.html
  • 心灵环保与社会和谐

    心中本来具有的“佛性”,也就是缘起性空的法性。因此佛教主张 “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强调有情应和乐共存、相互容忍,以期佛佛道同、心心相印、事事无碍、法界圆融。 2、去我执而安宁心态 五蕴是组...

    觉 醒

    |心灵环保与社会和谐|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01773881.html